首页 » 产品 » 头颅移植(头颅移植首例成功)的介绍

头颅移植(头颅移植首例成功)的介绍

金台资讯 2年前 (2022-11-15) 产品 120 views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头颅真的能移植吗?

2015年2月,来自意大利都灵的神经学家塞尔吉奥·卡纳维洛对外宣称,人头移植的障碍主要是脊髓融合和免疫排斥,目前的医学技术已经完全可以克服,他计划将在未来的两年内进行世界上首例人头移植手术。

天马行空的人头移植方案

早在2013年这位神经学家就公开发表了他的这一计划,与日前发表在印度出版的Surgical Neurology International上有关技术摘要,他的人头移植的方案和步骤并无重大进展,主要包括:

不同于通常的器官移植,受者(具有健康大脑,患有严重躯体疾病比如象霍金那样的“渐冻人”或者高位截瘫患者等)和供者(躯体健康的脑死亡者)从生理学角度说必须都是活人。

两人被安排在同一间手术室内,在深低温(人体核心温度降到12~15℃)和麻醉状态下双双从颈部斩头。对于颈部的血管和肌肉进行精心解剖,而脊髓需要用异常锋利的刀非常整齐的切断。

然后,将受者的头和供者的躯体的颈部断面放置在一起,颈椎断端进行固定,血管和肌肉进行吻合。关键的脊髓的两个整齐断面直接对齐,用一种被称为聚乙二醇的膜融合剂进行灌注,随后根据情况还需要用这种“生物粘合剂”进行注射,这种方法被称为脊髓融合。

他认为成功的关键是从两人被斩头到换头成功的时间必须控制在1小时之内,从而最大限度缩短受者脑和供者身体缺血缺氧的时间。

在接下来的3~4周内,头与躯体重建的这位“新人”将被控制在昏迷状态下,以防止运动,等待颈部的愈合。脊髓会被植入电极定期进行电刺激,据说这样可以促进神经再生和连接。

卡纳维洛预计,等到这个新生命被唤醒后,他的头面部感觉和运动将会恢复,而且说话的声音也与之前一样。在接受持续1年的物理治疗后,这个新人将能够恢复行走。

头移植的历史

头移植并非新鲜话题,早在上世纪的1954年,前苏联科学家Vladimir Demikhov就将一条小狗的头连同前肢和部分胸部移植到一条大狗的颈背部,“成功”制造了“双头狗”。两个狗头都可以独立看东西和运动。

第一次实验双头狗活了4天,总共的24次实验中,这些双头狗分别存活2~6天。

在那个唯苏联老大哥马首是瞻的年代,我国医学界自然不甘落后,纷纷跟进双头狗制造实验。其中哈尔滨医科大学的的赵士杰于1956年创造了双头狗存活5天零4小时的国内最好记录,并以具有时代色彩的“怀雄心立大志 攀登科学高峰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实验狗头移植术成功”标题发表在1960年第二期的《黑龙江医药)杂志上。

1965年,美国科学家罗伯特·怀特将取自一条狗的脑袋移植到另一条狗的脖子上,制造了双脑狗。

1970年,怀特第一次“成功”进行了世界上首例“真正”的头移植手术,将一颗猴头移植到另一只无头的躯体上。术后猴头感觉运动恢复,甚至差点咬到实验者的手,但是躯体的感觉、运动完全不存在,仅仅依靠呼吸机维持了9天的生命,最终死于排异反应。

以上这些实验,事实上均不能算是真正的头移植,因为都仅仅是受者的躯体为移植的头暂时性的提供了生命支持,均没有涉及脊髓神经嫁接和功能重建,移植的头和躯体之间根本不可能建立神经联系,更不可能能恢复神经功能联系。

为什么说卡纳维洛方案是天马行空?

现代外科技术的发展,脊椎融合固定、血管和肌肉早已是常规成熟技术,人头移植的关键难题就在于受者和供者之间的神经连接和功能的重建。

卡纳维洛方案恰恰以轻描淡写来回避了这一关键问题。他的方案中所谓的脊髓融合仅仅是指用锋利刀片整齐切断脊髓,并将受者和供者的脊髓断面简单对合在一起,并试图用所谓的聚乙二醇这种膜融合剂来进行粘合。并异想天开地“预计”,1年后就可以恢复行走,这是不现实的。

当有采访者对此提出质疑时,卡纳维洛转而又称,如果聚乙二醇脊髓融合方案不可行,那么可以尝试采用尝试神经干细胞或嗅鞘干细胞局部注射的方法来促进神经轴突的再生和功能重建。

由此可见,卡纳维洛自己承认了他的“胸有成竹”计划的不可靠性。

头移植、躯体移植或头脑躯体重建?

事实上,不同于一般的器官移植术,假设手术真的获得成功,这个新人的自我意识认知是属于该头脑的贡献者,那么,头脑的贡献者才是受者,而躯体只能是提供生命支持的供者。因此,该手术被称为头移植是不正确的,严谨一点更应该被命名为躯体移植或头脑躯体重建。

为什么说人头移植目前不具可行性

无论以什么来命名,按着目前一般器官移植的标准来衡量,所谓成功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存活和功能重建或恢复。比如,去年挪威宣布世界上首例子宫移植术成功,是因为该移植子宫成功孕育并诞生了首例移植子宫婴儿。

头移植的关键在于解决脊髓神经的结构和功能的重建,恢复大脑自身的功能以及对于新躯体的支配和调节。在可以预见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很难实现。

脑功能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脑和脊髓)和外周神经系统两部分。

脑功能大致可以包括1)大脑新皮层高级功能,包括自我意识、认知、记忆、个性体现等。这些功能脑组织单独可以实现。2)感知功能,通过传入神经接受身体各种感觉信号,比如视觉、听觉、皮肤触觉痛温觉、骨关节肌肉本体觉和位置觉、内脏牵拉痛觉等,这些依赖周围传入神经与脑之间的联系。3)支配运动功能,需要脑信号通过传出神经传递到躯体执行组织和器官。4)内脏包括内分泌器官功能的调节,途径主要是通过以上传入传出神经中的植物神经纤维,以及神经内分泌机制。

也就是说,除了大脑的高级功能外,其他几项功能都必须通过脑与外周神经系统的联系来完成,其中涉及躯体的部分必须经过脊髓作为“桥梁”。

脊髓

脊髓是连接大脑和身体外周神经系统神经组织,其中被称为灰质的部分是一些中继性神经元,而白质部部分就是神经元轴突组成的神经纤维,对应于感知、运动和内脏调节功能分别为上行传入神经和下行传出神经。

神经功能通常高度分化和十分精准,比如你用并列在一起的两个针刺激皮肤就会产生不同部位触觉,如果刺激强度达到伤害性程度,由产生疼痛感觉。这些都是由不同感受器感知,通过编码为电信号沿着不同的神经传入纤维经过复杂的中继,最终传入大脑,经过脑分析、综合才产生部位、性质、强度等感觉判断。

因此,神经纤维就如同有线通讯的光缆,数量巨大、各自分别精准传输,相互间通常不能产生干扰,而脊髓尤其是颈部脊髓,就如同全国的所有通讯光缆集中在一个狭窄的通道内。

卡纳维洛方案的所谓脊髓融合方案无异于将光缆切断,然后将两个断端凑在一起用一种化学胶水粘合,完全不可能建立通讯联系,更别指望正确和精准的信号传输。

神经再生

神经纤维与光纤不同的是,光纤即便被切断,两个断端之间虽然联系中断,但是结构并不会被破坏。

神经纤维是神经元的轴突构成的具有活性的细胞部分,一旦被切断远端轴突将会发生崩解,近端轴突虽然具有一定再生能力,但是相对于其他组织而言这种能力很弱,生长缓慢。

更为重要的是,近端再生的轴突必须正确的与远端对接长入,完全修复,才可能恢复正常功能。

遗憾的是,神经轴突的再生缺乏导航机制,完全再生并正确对接几乎是不可能的。更,局部还可以形成疤痕来阻止原本很艰难的神经再生。

这也是为什么神经一旦损伤,即使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神经吻合,通常神经功能也难以重建的,至少不可能完全重建的原因。

更要命的是,神经组织中除了神经元和其突起外,90%的细胞是起支持营养作用的神经胶质细胞,周围神经和中枢神经组织中的胶质细胞是不同的,前者是一种叫雪旺氏细胞的细胞,唯一功能是产生形成神经的原料髓磷脂,不产生抑制轴突再生的物质。

相反,中枢神经组织中的胶质细胞有两种分别为少突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均产生抑制轴突再生的化学因子,加之其他的一些因素,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轴突基本上缺乏再生能力(虽然不是完全缺乏)。

中枢神经轴突再生抑制是符合生命逻辑的,如果可以活跃再生,中枢神经一旦损伤如野草般再生的神经联系必然导致人体司令部内部“天下大乱”。

脊髓属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头移植脊髓断端神经重建又恰恰主要就是神经纤维即轴突的嫁接和再生问题。

卡纳维洛方案中单纯依赖局部使用聚乙二醇来实现脊髓融合和功能重建,是不可行的。

干细胞技术

卡纳维洛的脊髓融合遭到质疑后,他求诸于干细胞技术以解尴尬。那么干细胞技术能帮助实现脊髓的结构和功能的重建吗?

迄今仅有极少数动物实验资料可供参考。2014年Neuron杂志上的报告的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医学院的实验中,利用取自一位86岁老年男子皮肤细胞诱导转化的神经干细胞注射到被切断脊髓大鼠3个月后,发现损伤移植部位有大量成熟的神经元再生,其轴突远距离生长,甚至延伸到大脑。轴突穿越损伤组织并与大鼠神经元产生连接。同样的,大鼠神经元轴突也穿入移植物和细胞形成大量的连接,但是却没有发现功能恢复。

也就是说,虽然是一种可以帮助脊髓神经再生的潜力技术,但是仅仅是动物实验的初步结果,而且也没有发现功能重建迹象。

因此,虽然并非一种可用于人体的成熟的可行的技术,而且象脊髓完全切断的头移植而言,干细胞再生神经元需要与近端和远端的神经纤维同时建立正确的桥接联系,很难实现完整神经功能重建。

但是,这种方法毕竟实现了神经再生,为脊髓功能重建带来一缕曙光。

其他难题

伦理问题:人头移植必然遭遇前所未有的伦理学挑战,其中供者和受者均是生理学意义上的活人,手术过程的第一步事实上就是将两个活人同时斩首,仅此一项这种手术很难被批准和接受。一旦手术失败,手术实施者还将面临故意杀人罪的刑事犯罪指控。

排异反应问题:人头移植的受体和供体均是不可能接受一般的器官移植那样的灌洗等预防排异反应的预处理,只能依赖于排异抑制药物,很难达到理想效果。

深低温复苏问题:目前尚没有“解冻”被冷冻的头部和脑组织而复活的成功先例,此前寒冷伤害复苏的成功最低人体核心体温记录虽然已经达到15.7℃,但是人体低温复苏的陈功率很低。从更低的12~15℃深低温复苏的希望不高。

综上所述,脊髓完全切断后期望将断端拼接在一起而建立起完全的神经结构和功能联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具有可行性。

展望

卡纳维洛人头移植方案不具有可行性并不意味着人类异体头身重建术的完全绝望。我国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任晓平医生与国外导师一起进行了一些有益的设想,比如保留维持人类基本生命功能的脑干的头身重建术,至少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提高躯体存活的可能性。当然手术本身也就演变成了大脑移植手术,大脑皮层与下位脑之间的神经机构和功能重建难题目前仍然难以逾越。

[img]

头颅可以移植吗?

在清代蒲松龄所著的《聊斋志异》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名姓朱的书生,结识了阴间姓陆的判官。朱生的妻子长得不漂亮,陆判官就将一个死去的美女的头换在朱生妻子的身上,使朱生妻子也有了花容月貌。

《聊斋志异》是一部专门描写鬼狐的小说,所说的事当然不会是真的。但是,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心脏、肾脏等重要器官已能移植,那么,“换头术”是否也可以做到呢?科学家们对此进行了研究。

早在70年代,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荷华就提出,人类的大脑可以移植,最完美的方法,就是把整个人头原封不动地移植过去。这具有爆炸性的医学论点曾被人当作无稽之谈,但也是美国医学界颇具争议的话题。

为了给“换头术”做准备,医学专家首先在动物身上做了实验。罗伯特·荷华早在1980年就成功地把一只猴子的头颅移植到另一只猴子的脖子上,这只经过换头的猴子活了2星期左右。前苏联医学专家则成功地接合了双头狗。他们采取植物上最常用的“接树法”,把一个狗头接合到另一条狗的头旁侧部位。只是这种用“接树法”诞生的双头狗,因中枢神经未和移植的狗头相连,因此移植的狗头要指挥躯体行动是不可能的,但移植的狗头可以自由地转动。

医学专家认为,事实上大脑移植要比换心换肾容易,这与人体移植器官时常见的“排斥反应”有关。

“排斥反应”即“自动防御系统”,是当人体有异物入侵时,体内的淋巴细胞能马上识破异物的动向,从而展开猛烈的抗拒行动。假如该移植器官的抵抗力弱,而且又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器官,那么它不仅要防御淋巴细胞的抗拒,同时也要防止本身随时会并发其他的疾病,不然就会造成生命危险。因此,换心换肾的失败通常是“排斥反应”造成的。而脑与其他人体部分完全不同的是,它本身没有淋巴细胞,不会产生“排斥反应”现象,但是有“脑血液关门”的特别机能,也能使异常物质不易进入脑内。

话虽如此说,但要做到头颅移植,又谈何容易。不仅头颅移植手术精细复杂,而且中枢神经是否能再生,成为“换头术”的关键。人类的神经大致分为中枢神经和末梢神经两类。中枢神经传达“意志”,而末梢神经则起着“把脑的意志改变为行动”的作用。如果切断了某个部位的末梢神经,肉体上的某部分就不能活动,但不致影响其他部分的机能。切断了中枢神经,脖颈以及身体以下部分便麻痹,不能动弹,所以人遇到车祸时,往往因脊髓受破坏而引起残废或瘫痪。

在临床中,末梢神经被切断后,由于再生作用,不久还能恢复正常,断指再植就应用了这个原理。而中枢神经则没有再生现象。如何使中枢神经再生,直接关系到“换头术”能否成功。

令人兴奋的是,美国、前苏联医学专家在中枢神经再生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前苏联医学专家在脊髓再生实验的350只老鼠中,有140只再生成功。在美国也有人研究后证明借助某种发热物能使中枢神经再生。

如果“换头术”有一天能实现的话,像车祸中头颅完好但身体毁坏的人与头颅毁坏但身体完好的人就可以“合二为一”,将完好的头颅与完好的身体连接起来。诸如此类原因进行“换头术”后,可能会遇到严重的法律问题,这个换头者究竟是谁?是那个拥有躯体者,还是那个拥有头颅者?这在将来有待于从法律上予以确认。

头部可以移植么?

今年4月,意大利神经外科专家卡纳维罗宣布两年内将完成世界首例人类头颅移植手术,中国医生任晓平率领的团队准备与卡纳维罗携手,乐观估计,该项手术将于2017年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进行。一时间,许多媒体闻风而动,在社会上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然而,暂且不论传统医学道德和社会伦理问题,仅就当今世界的科技水平和医疗条件来看,人头真的可以换吗?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先从人体神经系统的构造谈起吧。

神奇的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是人体内主要的功能调节系统,它控制和调节其他各系统的活动,使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神经系统又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位于颅腔内的脑和椎管内的脊髓以及视神经属于前者,而从脑和脊髓发出的神经成分属于后者。脑是人体的“总司令”,通过延续于脑的脊髓接收来自全身的信息,经分析、处理后再通过脊髓向全身发布命令。当脊髓患病或损伤时,上传下达各种信息的通路中断,身体的各种感觉不能上传脑部,于是人体感觉丧失;同时脑支配肢体运动的命令无法下传,于是肢体瘫痪。

高等脊椎动物和低等脊椎动物的中枢神经有着显著的区别。低等脊椎动物(如鱼类和爬行类)的中枢神经被切断后,就像割了一茬又长一茬的韭菜一样,可以自发再生,继续支配相应的靶器官,使之完全恢复正常的功能。而对于高等脊椎动物中的哺乳动物,例如鼠、兔、猴和人类,中枢神经已完全丧失了损伤后自发再生修复的能力,唯有周围神经还部分保留了这种损伤后再生的本领。因此,医生能够利用周围神经的再生功能为病人进行断肢再植或移植手术,但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视神经)损伤或疾病只能沦为不治之症。

中枢神经不可再生的秘密

中枢神经不能再生,换头后脑与脊髓之间无法建立联系,这是人类至今不能开展“换头术”的根本原因。

在显微镜下观察,一条神经就像是一根绝缘电线,中间一条形似金属丝的神经细胞的突起叫轴突,外面包着类似绝缘橡胶的髓鞘。髓鞘是由胶质细胞所构成,而周围神经和中枢神经的髓鞘却来源于两种截然不同的胶质细胞――雪旺氏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

包裹周围神经的雪旺氏细胞非常能干,可以分泌许多神经发育、生长和再生所必需的化学物质。周围神经损伤后,雪旺氏细胞立即紧急动员,一方面大量分泌神经修复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另一方面大量增殖形成条索,引导周围神经向靶组织再生长。相比之下,中枢神经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因为少突胶质细胞构成的髓鞘非但不能提供足量的营养物质,反而会雪上加霜,分泌许多强烈抑制神经再生的化学物质。

一百多年前,曾获诺贝尔医学奖的西班牙神经解剖学家拉蒙―卡哈首次描述了周围神经和中枢神经在再生能力方面的根本差别。他推测,如果将周围神经移植到中枢神经系统,那么损伤的中枢神经应该能够在周围神经良好的微环境中再生。由于那时研究条件和手段的限制,卡哈的设想未能得到证实。

 透视“换头术”

然而,犹如古人幻想奔月,人们一直在做着换头梦。据报道,自上世纪初始,美国和俄罗斯科学家就多次尝试过给狗换头,但都未成功。20世纪70年代,美国神经外科医生罗伯特・怀特初步获得成功。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他发明了先进的医疗设备,能把准备换头的头部血液循环的温度降低到10摄氏度,使得猴脑在中断血液循环长达1个多小时的换头手术过程中不发生死亡。最为轰动的换猴头手术是怀特医生在两年前进行的,被换头的猴子不但在异体心脏供血的条件下清醒地生存了一段时间,而且能看,能听,能眨眼,有味觉及嗅觉,因为这些功能是由头颅神经自身支配的。

怀特医生的换头术只是将异体的猴头和躯干对接,用金属片固定脊柱,吻合头、身之间的血管以恢复脑的血液循环,并在手术成功后的短时间内保证新的身体不会因为免疫反应排斥嫁接过来的新头,或这颗猴头不会排斥它的新身子。由于脑与脊髓的上下联系始终无法恢复,所以换头后的躯体根本不可能活动。正如怀特医生本人指出的:“那种认为移植的头真正与被移植的身体相连的说法,纯属误导……我的手术目的并不是使接受手术的那个人恢复得像正常人一样,可以用脑去指挥身体的活动。我的目的是延续生命,因为大脑代表着人的生命。”

中国科学院院士、神经科学家鞠躬教授谈到,以头脑代表着人的生命的传统观念来看,我们说“为头换个身子”应该比“为身子换个头”更为准确,尽管“换”是相互而言。

 换头也许不是梦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神经科学研究技术、手段的不断提高与完善,加拿大科学家阿尔伯特・俄古阿约将取自大鼠后肢的一段周围神经植入脊髓,成功诱发了损伤的中枢神经在周围神经里的长距离再生,首次证实了半个多世纪前卡哈的预见。这一重大突破,使人类最终攻克中枢神经系统的顽症成为可能,也重新燃起了人们探索换头的热情。

二十多年来,在世界各国神经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下,极为复杂的中枢神经再生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近5年来,科学家们总算找到一些办法,让被完全切断脊髓的大鼠用一度瘫痪的后肢一瘸一拐地走路。这些研究成果的意义在于,损伤的脊髓与脑之间的上下联系最终能够重建,截瘫病人有望甩开轮椅重新站立行走,换头的梦想在理论上也有了实现的可能。

人的头颅可以移植吗?

在当今的医学领域里头颅移植,人体器官的移植已经算不上什么新鲜事了,但要是来一个更大胆、更彻底的移植,比如改头换面又会怎么样呢?

美国有一位叫罗伯特?荷华的博士,早就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头颅移植:移植人头。他首先在动物身上做试验。第一次移植老鼠的头,获得了成功,只是,这只老鼠行为不正常。到了1986年,他移植猴头获得了成功,经过换头的猴子一切正常:有正常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还能正常思考。

而近来,美国克利夫兰市凯斯大学的罗勃特?怀特博士提出的设想就是实实在在地把一个人的头移植到另一个人的身体上。怀特博士充满信心,“我们在猴子身上的成功实验使我们相信在人体上也同样可以获得成功,而且我们估计人体的换头手术会更容易一些,因为人的颈部结构远比猴子的要大得多,容易施行手术。”

而实施这种手术主要面对两个重要难题。

首先,很多人对头颅移植提出了伦理上的质疑。而怀特博士认为整体移植具有保全生命的极大潜力,特别是对于全身瘫痪的病人意义极大。他还曾表示:“我不认为这样一个手术会引起有关伦理道理的争议,况且这里根本不存在道理伦理问题,我们是在拯救生命。”

另外就是技术难题:如何在换头之后完好地接通脊髓,只有脊髓连接畅通,才能使改换了承载体的头颅和大脑有可能和新的身体通上“电”,从而指挥驱动与它联结起来的身体。随着近年来脊髓研究的迅速发展,怀特博士充满信心地说,他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既然整体移植手术不妨害伦理道德,又有足够的技术把握,为什么不能将它付诸实施呢?怀特博士坦率地说:“是新闻媒介的围攻,再有就是我们还无法知道一个接受了整体移植手术的病人能够存活多久。”不过他断言,在未来50年内,头颅移植会像今天的肾脏移植一样成为平常事。

其实,头颅移植不仅仅还是技术上的问题,还涉及头颅移植后有关身份、个性甚至社会归属、人际关系等一系列更为复杂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可能就是未来能否实现头颅移植的关键之一。

以人类现在的技术,能实现换头手术吗?

以人类现在的技术,能实现换头术。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器官移植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每年,有很多患者通过更换新的肾脏或心脏,重新获得新生。但是头颅移植,一直以来都被视为科幻和神话故事中才可能发生的事情。

而就在11月17日,意大利医学家塞尔吉·卡纳瓦罗(Sergio Cannavaro)宣布,世界首例头颅移植手术在中国宣告成功,中国哈尔滨医科大学的任晓平教授参与指导了这次手术。

两年来,换头术一直处于舆论漩涡中。而任教授表示:头移植意义重大,是医学史上的里程碑 ,是人类现代医学第一例头移植。也是外科手术第一次完整提出头移植手术,由于难度太大,已经经历了100年的研究探索。

事实上,医学界目前也普遍认为,换头手术所需的关键技术仍然非常不成熟。如果人体换头术真的成熟,很多困扰人类多年的不治之症都会迎刃而解。无论如何,每一次科技的进步,都会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和新的问题的产生。就目前而言,我们还不用为此过多期待或过多担心,大胆探索,但不要忽视风险,就好了。

在很多人眼中,医生是高收入阶层。然而社会对做医生的职业期望值近年来一直在持续下降。近10年来高考状元几乎无人选择学医。而身为医者,也不希望"子承父业"。

在中国学医,5年本科、3年硕士、3年博士,光读书就要11年。毕业后,先当5年住院医生,才有机会晋升主治医师。十几年才能培养一个能看病的医生。然而学工科许多是本科4年、硕士2年、博士2年,时间上就"省了至少3年时间"。研究生期间如果希望到国外去读,工科比医科也会更容易联系到合适的专业。相反,国内医学生,尤其是临床医学专业,要想到国外读硕士或博士学位是很难的。相当一部分人为了出国深造则不得不转换其他非临床专业。与国外一样,选择学医的同时就等于选择了高成本。而与国外不同的则是在国内医生并不是一个"高回报"的职业。

在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医生的成长之路虽然同样艰辛,甚至比中国医生的要求和成本还要高。但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之后,他们所获得的社会地位和回报是与医生多年的付出相适应的。在国外,医生是令人尊敬和羡慕的职业。美国医生的平均工资是公务员工资的2至4倍。其他发达国家也基本如此,就连刚毕业的医学生起码比工科学生薪水要高20%~30%。医生是令人尊敬的高收入职业在这些国家几乎从来没有被怀疑和动摇过。因此,在国外,医学堪称是精英教育,最好的学生才报考医学。所谓高素质、高风险、高回报才能使医学人才的发展步入良性循环,才能支撑起提高国民健康素质的健康医疗体系。

美国医院在技术水平、医疗环境,以及管理制度等各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美国的医学教育是精英教育,注重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美国每年每个专科给出的License(医生执照)的数量是相对固定的,每年招收住院医生的数量也是相对固定的,与医学院毕业学生的数量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比例。其精英教育的理念是要保持一定的淘汰率,尽管能够考进医学院的学生都是成绩优秀的,但是还是要保持淘汰机制,有些人并不适合做医生。

美国医学教育的定位清晰,分工明确,医学院的重点是基础教育,出来的毕业生是半成品。医生的临床能力取决于毕业后的住院医生培训制度和专科医生培训制度,不取决于你在医学院读5年还是8年。

医学院培养的是基础知识,研究生培养的是科研能力,住院医生和专科医生培养的是临床能力。

美国医学教育制度的设计很简单,要想做临床医生,必须有MD,要想做学术型的医生,还要在MD的基础上读PhD。多数情况下是以4+4的8年MD为主:4年的本科学习,毕业后进入医学院进行4年学习。如果是MD+PhD的话,需要在MD的基础上增加4-5年。

美国大多数MD+PhD 项目采用“2年+3-5年+2年”的学制。第一、二年学习基础课程,然后用三到五年时间完成PhD阶段的训练,最后再用两年进行临床课程学习和技能训练。基础和临床的相互穿插使学生能够同时把握科研和诊疗两个视角;另外,把临床训练放在最后阶段的设计,有利于学生顺利进入毕业后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如何赴美国学医?

美国大学本科没有开设医学专业,低年级的大学生也不必立刻选择专业,这些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以及将来的专业志向选修不同的课程。如果有学生希望在大学本科毕业后进入医学院学习,那么他们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就会修读一些与读医有关的课程,这些课程统称医学预科(pre-medical,简称pre-med),主要集中在生化、物理等领域。修读这些课程是报考医学院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修读过这些课程,是很难被医学院录取的。

医学预科不是专业,只是一种为将来进入医学院所作的准备,也可以说是一种专业方向。被医学院录取的新生,只要修读了规定的医学预科课程,可以来自任何专业,包括文学、历史、计算机、航空、机械等。所以,国内的学生如果想要到美国大学就读医学专业,必须在本科毕业后申请硕士,或者硕士毕业后申请博士。

美国医学院的录取标准很严格,竞争激烈。除了必须修读医学预科课程以及具有本科学历外,还必须参加全国统一的医学院入学考试,称为“Medical-College-Admission-Test”,简称MCAT,这个考试有点类似于高中生进入大学的标准考试SAT以及研究生入学考试GRE。除了修读医学预科、拥有本科学历、通过医学考试这三个“硬性”录取标准外,学生申请进入医学院还有其他“软性”要求,包括大学老师的推荐信、学生自己写的入学申请书以及在校时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服务、社团活动的纪录等。

但是,去美国留学申请医学专业难度很大,在签证的时候会被认为移民倾向比较大,所以成功的几率不高,因此对于去美国留学的学生,一般不建议学生直接申请医学专业,最好在本科阶段申请化学、生物类相关专业,然后在进入研究生阶段再申请医学专业。同时,美国在本科阶段也有提供一些医学预科的课程,学生可以修读,对未来从事医学可有较好帮助。

标签: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go-okai.com/a/1093.html

最后编辑于:2022/11/15作者:金台资讯

金台资讯

相关文章

  • 暂无相关推荐